订阅
气压传感器,传感器厂家 http://www.weifengheng.com/ 以酒、色为原罪 那么饮酒原罪说的论断是怎么来的,而反对原罪说的依据又是什么? 大禹饮酒后,甘美之,继而警醒道:“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这是《战国策》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战国策》编订于西汉,此书在阐明道理的时候,往往铺陈排比、笔法夸张,举例子的时候也常是信手杜撰一个故事,然后按在某位历史名人的身上。这是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时常用的表达技巧。所以大禹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是难以取证的。 《尚书·酒诰》把沉湎于酒作为殷商亡国的重要历史教训之一,然而关于《酒诰》的成篇时间,历史上也常有争论,因为有人认为它是后人从断简残编中连缀而成的。而周公旦发布《酒诰》的原因,南宋的朱熹也质疑说,这是周公旦为管叔和蔡叔两位兄长讳,让酒为三监之乱的历史罪背了锅。管叔和蔡叔是周公旦的亲哥哥,朱熹推断说,这两位哥哥与纣王之子武庚饮酒时,受挑唆才发动叛乱。但孝悌有序,弟弟不能直言哥哥的错误,于是说都是饮酒惹的祸,因此特别强调要“执群饮”,就是对扎堆儿饮酒的人,当杀则杀。 那么酒在中国历史的源头,究竟是不是一种原罪?《诗经》的酒诗里,有最真实的历史原貌。因为诗是最真实的历史,它除了深切体现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忠实反映了历史的现实生活。 《诗经》的酒诗里,酒已经有其原罪的一面,但它是和统治者的品德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大雅·荡》,这是一首大臣批评厉王无道、周室将亡的诗。后世所说的“板荡识忠臣”,其板荡,就是指《诗经·大雅》中的《板》和《荡》。《荡》没有直接批评周厉王,但却以周文王批评商纣的口吻,表面是历数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其实是在指责周厉王的种种过失,其中就有一句,“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意思是上天没让你沉湎于酒,而你却滥饮无度。 而《大雅》中的另一篇《抑》,是大臣讽谏周王的一首诗,但究竟是讽谏周厉王,还是周平王,却没有定论,但这篇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到了后期耽于享乐,因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社会现实。诗有一个章节专门痛诉周王耽于享乐,不理政务。“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徳,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这一章的主要意思是,批评周王整天沉迷于饮酒取乐,把周王室的德行彻底败坏,把周王室的治国之道摒弃不用,对周王室的江山社稷也是不管不顾。 《大雅》另有一篇《桑柔》,有一句“听言则对,诵言如醉”,意思是批评周王只听得进顺耳的话,听到批评的话,就装醉不听。 这些讽谏周王的酒诗,主要出现在周厉王以后。按照传世史书的记载,西周建立之初为了防止重蹈商纣亡国的覆辙,对饮酒活动严加控制,只允许人们在祭祀的时候饮酒。当然,西周的礼仪制度规定,一年中的祭祀活动比较多,但总体而言,人们的饮酒活动是在礼仪制度控制之下的。但到了西周中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增加和贵族财富的积累,人们的饮酒活动开始渐渐失控,而周天子就是其始作俑者。“觚不觚,觚哉!觚哉!”礼崩乐坏也正是从饮酒礼仪被破坏开始的。 然而从社会发展的视阈看,礼崩乐坏,过去只有天子和贵族才能享用的物品,寻常百姓也可以享用,这是经济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体现。所以,这些并不构成酒的原罪,而酒的原罪论的形成,是相对于比德说与合欢说而形成的。 同在《诗经》中,也有大量描写周王或诸侯以酒食团结宗室、姻亲、群臣和庶众的酒诗。 肚松往期分享过的《小雅》中《鹿鸣》的“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以及《湛露》中的“厌厌夜饮,不醉不归”等,都是描写和赞扬君臣饮酒合欢的酒诗。但这酒食合欢有一个前提,就是“莫不令仪”,也就是不管酒饮了多少,但不能失言、失礼,不能行为失当。《酒诰》里的“德将无醉”,也是有其相似的内涵。 《小雅·小宛》中有两句说得更为具体:“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一醉日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聪明睿智的人,纵然喝醉了,也能克制自己的行为,而平庸愚钝的人,喝醉了就停不下来。诗人认为前者是以酒比德,后者是以酒败德。 因为王权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中枢,所以人们理想中的王,不仅要勤于政务,而且要品德高尚,对群臣百姓有表率作用的。所以,君王的任何行为都备受关注,其中自然就包括饮酒。这就是《诗经》酒诗中“以酒观人”、“以酒比德”的具体内涵,也是中国酒文化中饮酒原罪说的历史起源。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