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三月十四日,《永远的华西》发表了题为“科学观点:大规模新冠测试毫无意义”一文,文章简述了广泛采取核酸检测或聚合酶链反应测试(PCR测试),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严防死守的防疫措施缺乏科学根据。主要原因是PCR检测的准确性和样本采集的操作(避免交叉污染样本),接触病毒后的样本采集的时间(感染初期病毒数不足以被测试),市场上各类PCR监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假阴性的可能性),残留体内的病毒遗传碎片仍有可能导致阳性(假阳性的可能)等原因有关。这篇文章将从病毒繁殖数的角度说明单一粗暴的硬性防疫措施在阻止Omicron的传播上事倍功半。 自3月份开始,上海实施更加严格的“动态清零”防疫措施。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为此回答央视新闻说:“‘动态清零’是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总方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中国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选择,其核心内涵是:当出现病例或者疫情以后,要快速发现,快速围堵,切断传播,要比病毒跑得更快”(1)。尽管政府在政治上增强控制力度,然而上海疫情未有缓和迹象。上海卫健委4月23日发布单日本土新增案例近2万例,累计本土确诊超过38万,其中大多数是轻度或无症状(2)。同时市民被要求继续居家隔离多日,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被集中于方舱医院管理。到目前为止,解封的日期仍不确定,加上物流受阻,人民的生活保障甚是堪忧。 在过去的时间里上海出现医疗资源挤兑和次生医疗危害,民众在网上发表不同意见。支持者认为中国不容忍因为新冠而死亡的事件发生,反映出政府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极端地负责”;也有支持者认为中国的系统十分薄弱,很难接受快速解封的挤兑冲击。其实问题的关键是相关机构仅仅依据核酸测试结果制定新冠防疫措施,并把“清零”核酸检测结果作为防控的追求目标是否合理? 1.病毒繁殖数R 病毒的繁殖数(R)是被感染者将病毒传播给的平均人数,表示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容易程度。数字越高,传染性就越大。如果R数为2,则意味着一个感染者很可能会感染另外两个人。麻疹R值约为18,这意味着一名麻疹感染者会将感染传播给大约18人,因此麻疹被认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毒的繁殖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病毒变异、社区免疫水平和防疫措施而改变。 在新冠爆发初期,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SARS-CoV-2病毒繁殖范围在1.4-2.5之间。流行病研究报道新冠病毒繁殖数平均值2.79(1.5-6.68),香港和新加坡分别为2.7和2.2-3.6(3,4)。新冠中期,Delta病毒变异株逐渐替代其他早期病毒株,导致新冠继续流行。Delta的病毒繁殖数估计为5.08(5)。目前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已在全球范围广泛迅速传播。丹麦科学家根据Delta和Omicron变异体的核苷酸序列,认为在同等的流行病条件下,Omicron的有效繁殖数是Delta的3.19倍(95%可信区间,2.82-3.61),成为最具传染性的新冠病毒株(6)。同时,日本流行病学者研究表明Omicron的传播能力是Delta的4.2倍(7),这意味着在病毒易感人群中,一名Omicron的感染者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大约20人。 在流行病期间公布病毒繁殖数至关重要,政府可以依此做出合理评估并制定合理的策略以避免流行病危机。采取多层次并合理的防疫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繁殖和传播从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如封锁城镇、强制隔离、限制旅行、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隔离是降低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以减少流行病的传播并推迟或缩短其高峰期,使医疗保健系统能够做好准备,避免可能的医疗挤兑(8)。 尽管协调一致的大规模隔离病毒携带者和接触者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但是无症状携带者可能会阻碍有效性。而且快速传播病毒和感染人数会使疫情难以控制,因为每次感染之间的平均时间也会影响采用社区手段试图干预病毒繁殖效果。研究表明彻底封城可以使病毒繁殖数减少64-85%(9),似乎针对高病毒繁殖数的病毒,仅仅通过有限时间的封闭社区达到完全阻断病毒传播似乎极具挑战性,甚至不可能实现。 2.瑞士奶酪模型── 解决高传播率的病毒传播需要多种手段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Reason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人类事故多是由于人们识别和规避危机的迟钝所致,尤其在高风险行业中,如核电、商业航空和医疗等复杂系统中的发生的事故(10)。他认为大灾难往往是很多因果因素综合产生的,而且每一个因素都是必要的,单一因素不足以实现灾难性的结果。Reason教授认为人们在试图避免灾难采用防范措施看似完整,但是它们更像是一片片的含有洞的瑞士奶酪,只要这些洞没有排成一行使危险与受害者发生破坏性接触,危害通常不会导致不良结果。尽管这个被称之为“瑞士奶酪模型”(SwissCheeseModel)只是在理论上提出因果动态的通用框架和可以增加保护或避免高危工业事故的理论,但是还是被广泛地用于健康医疗高危管理上(11,12)。 现代信息和技术发展已经完全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更改错误机制来修改措施,从而降低风险或提高预防措施。瑞士奶酪模型片在新冠流行初期被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反复采用并被认为是对抗这种病毒的最佳方法之一。该模型直观地描述了各种策略如何协同工作以阻止病毒的传播,由于普遍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干预措施会百分之百地有效防止病毒传播,病毒通过几层不同的预防措施,如果全部或大部分措施都到位,预防病毒传播才会实现(13)。该模型给各国流行病学和医学专家在制定最新新冠防范指南提供了理论基础。 3.再次感染会导致流行病继续? 在这次新冠流行期间,不少调研显示感染SARS-CoV-2病毒的患者经过“治愈”或“康复”后再次被病毒感染。在一项回顾性(retrospective)研究中,4,978名医护人员在2020年3月3日至2021年6月18日期间再感染的发病率为每年7.3%(14)。纽约州政府公布截至今年4月10日,已有208,751个再感染病例,占这期间新冠感染者的4.0%。需要强调的是,Omicron变异感染者在这段时间增加至所有感染者的20%,意味着Omicron再感染者占总体再感染者的85.4%(15)。然而,在华盛顿州的通报中,再感染的感染率高达40%(18-34岁年龄段)。 为了避免混淆再感染和PCR测试阳性的概念,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患者在感染后90天内其新冠PCR测试保持阳性,这是因为PCR检测会继续检测病毒的遗传碎片。其次,严重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延长感染者在接触病毒后保持更长的(大于90天)PCR阳性时间。还有其他可能延长PCR检测阳性的风险因素和可能性存在,而这些风险因素并不十分清楚。 所有的研究表明从人们从新冠中恢复后,大多数患者会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避免重复感染,但是再感染还是可以发生在初次感染后的179-315天(中位数277天)(16)。也许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地变异,从而再感染的风险持续增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再感染的比率并不高(如上所述4-7%),而且再感染时患者表现的症状比初次(或第一次)感染时表现的症状似乎要缓和一些,但是人们并不清楚关于再感染的危险人群特征和再感染后传染给其他人的风险,于是至今防疫策略也无法确定哪些人群再感染的危险性高,从而提醒这个群体保持警觉。 由于很多患者在感染时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这类流行病研究报告并不能系统准确地报告患者初次感染的时间,同时也缺乏病毒变异延续过程的系统监视(systematicmonitor),再感染的病毒株和初次感染的病毒株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清楚,同一种病毒在患者免疫低下时再次表现其致病性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除了核酸测试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窘境,Omicron新冠病毒的高传播性和不断出现的再感染等现象,任何地区仅仅通过硬性的封闭措施,刻意追求“清零”所有人的PCR测试的实验结果似乎是个不可实现的任务。 来源:永远的华西 汉中白癜风医院 http://www.mingyihui.net/hospital_12665/department_132641.html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